在日光最幽暗之時,唱一首聖誕頌歌

--

路加福音記載,天使以音樂歡慶耶穌降生:「忽然,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:『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!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!』」(二13–14)初期教會秉承天使的頌讚,開始以歌聲讚美主降生。早於一二九年,教會便有以慶祝聖誕為題的詩歌,這些「聖誕歌」大部份以拉丁文寫成,是為一般詩歌,並未尊稱為「聖誕頌歌」(carole)。

平安夜唱詩歌、報佳音,是我們熟悉的聖誕活動;不過,唱頌歌的傳統原來並非教會首創,而是源自異教的節慶習俗。按民間習俗,信奉異教者在全年日照時間最短的日子 — — 冬至(一般是在十二月廿二日),會在祭祀之處一邊唱歌一邊跳圍圈的舞步,以求來年平安和豐收。早期教會嘗試轉化冬至這個異教節日,創作詩歌取代異教音樂;又在基督教成為國教後,將聖誕節定在十二月廿五日,因日期與冬至相近,信徒開始在聖誕崇拜歌唱以聖誕為題的頌歌,「聖誕頌歌」正式出現。可是,由於頌歌一般以拉丁文寫成,中世紀早期的信徒由於不諳拉丁文,對「唱聖誕歌」缺乏熱忱。

Giotto di Bondone, St. Francis of Assisi Preparing the Christmas Crib at Grecchio. 1297–1300. Basilica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i, Assisi, Italy.

方濟各(Francis of Assisi)重燃了信徒對慶祝聖誕及唱聖誕頌歌的熱情。一二二三年, 他開始在意大利街頭演出聖誕劇目,以歌曲和對話重演耶穌降生的故事。有些歌曲仍以拉丁文頌唱,但大部份的對話和歌曲,均用上一般人能夠理解的本地語。在聖方濟各及其跟從者的努力下,聖誕頌歌成為西歐教會的熱潮,而且走出教堂,落戶法蘭西、西班牙、德意志等地的大街小巷。然而,由於聖誕頌歌的歌詞不一定嚴格按照聖經創作,歷史上也有群體對這些頌歌有所保留。

一五七○年大改革,詩歌唱頌重新在教會出現,為熱愛音樂的馬丁路德推崇。但是,當一六四七年清教徒抵達英格蘭時,卻禁止慶祝聖誕和唱聖誕頌歌,唱聖誕頌歌的傳統要到十八世紀才重新復興。在維多利亞時代,兩位名為Sandys及Gilbert的信徒在英格蘭出版了一冊聖誕頌歌集,唱聖誕頌歌的習慣自此重啟。人們開始在街上、在家裡、在教堂裡唱聖誕頌歌,並發展至逐街逐戶到處頌唱的傳統。適逢當時不少弦樂團及合唱團相繼成立,平安夜在街頭唱聖誕頌歌遂成為英格蘭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目。這些歡樂的聖誕頌歌很快傳遍歐洲,也直接影響了北美新世界。

時至今天,全球無數教會依然在平安夜到街上「報佳音」,以頌歌來歡慶這個普天同慶的佳節,教會總算是成功轉化了原屬異教的冬至節期。冬至的陰寒肅殺是真實的,香港地理上略近赤道,在冬至前後仍有日短夜長之感。若讀者曾居於緯度偏北的城鎮,相信必能體會十二月天氣漸寒、下午三時許天色全黑帶來的鬱結心情。異教徒選擇在這全年黑夜最深的日子祭祀求平安,實是情有可原。有趣的是,歷代的信徒卻定意在日光最稀少、人心最難安的日子站到街頭,向世人宣告上帝的平安已經藉著一名嬰孩臨到世界: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!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!」

也許,我們只是年復年地參與「報佳音」,又或因而對這行禮如儀的活動漸生厭倦;但回望歷史,原來在黑暗之處傳遞盼望,才是「報佳音」在教會歷史中最首要的意義。在日光最幽暗之時,唱一首聖誕頌歌,並不會讓客觀環境改變,這卻是教會群體信仰的認信和宣告:我們在日光最暗晦之處、大地無光之時,仍然深信黎明將至 — — 我們的救主已經降生了!環境或未有變,冬至還是冬至,基督沒有降生在太平盛世。然而,讓我們在日光最幽暗之時,唱一首聖誕頌歌,只要我們仍然相信寒冬後春天必臨,我們便能在瞎燈黑火的時代裡,心存盼望地繼續前行。

「全地都當向神歡呼!」(詩六十六1)

(原刊《時代論壇》2019年12月19日)

--

--

Cherry Chan 陳曉琪
Cherry Chan 陳曉琪

Written by Cherry Chan 陳曉琪

香港人,中學愛上讀史,後來讀神學、牧會,到頭來還是讀歷史。喜歡動物、閱讀、時裝、煮食和運動。家有三兔。

No responses yet